第三百七十七章 文化自卑  神级复兴系统

关灯 护眼 舒适     字体:

上一页(2/2) 目录 下一章 繁体版
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booktxt1.com/50500/506.html

的叫小品,有的叫相声,有的叫话剧相似,但是不会相同。

戏曲的内核除了表演形式中的唱念做打之外,更重要的是一种留白之美,话说七分,三分靠品,戏也如此,戏曲不会像评那样主观的去构建一个新的价值观,戏曲表达除了人物该有的特质之外,剩下都要观众自己回味。

所以才又那句老话,生熟戏,听不腻的曲艺。

一出戏,不是电视剧交代了一个故事,或者一个道理,戏如人生是指一出戏里藏着悲欢离合,而且不止是指台上人物,还有台下观众的共鸣,这是戏曲奇妙的地方。

西方的歌剧也类似,但是歌剧的表达更加直白,留给观众的地方不多,而且歌剧过于注重表演的严谨性,对于声调拿捏都十分刻意。

戏曲相比随意一些,有些时候演员还会凭借入戏的状态改词改调,进而成为一段佳话,戏曲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序化表演,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表达。

而且跟戏曲息息相关的就是剧目和化程度,地方戏早年间除了是达官贵人的消遣之外,更多的是田间百姓的娱乐,所以有一些民间戏都是根据地方的故事改编的,比如《西游记》这种,明代之前,唐僧取经这个故事在全国每个地方都不一样。

吴承恩写的这部《西游记》在那个时候只是这个庞大ip中的一个分支而已,只不过因为这部的学性和艺术性拔高,成为了大量传唱的一个版本,久而久之成为‘业内权威’。

如果真正研究神话或者研究民俗小说的学者,并不会把《西游记》当成唯一的资料,这种神话故事在道教系统里都众说纷纷,但是不可否定的是,唐僧四人取经的这个ip从很早以前就是民间流传的故事,因为老百姓从小听过,所以搬到戏台上,才有观众。

如果你在唐宋时期唱《红楼梦》,那毫无疑问,没人听,因为化氛围和听众基础是没有的。

所以戏曲的发展,是跟着化氛围和听众基础息息相关的。

现代人有着良好的教育资源,所以接触字比较早,而且还有电视剧的辅助,对于很多故事有一定的基础,这对于戏曲是一件好事儿。

但是同时伴随着另外一个问题的出现,就是戏曲中的方言以及韵脚跟普通话有些出入,所以听得时候很容易出戏而且现在的听众习惯了流行乐模式的音律,对戏曲这种传统乐律接受起来有些障碍,再加上之前一直给戏曲扣上的帽子,‘国粹’‘过气’‘老物件’‘样板戏’等等名头,确实失去了民众基础。

而王耀想要做的就是,从入门级开始,把龙国民众的审美标准变回属于华夏的审美,不要一味的跟着西方的审美走。

崇洋媚外虽然一直被唾弃,但是基本上所有龙国人提起国外,都会由内而外的高看一眼,这是环境塑造的,也是客观事实。

发达国家确实比发展中国家环境好,确实先进,但是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,就是民族自信。

长此以往这种大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,会让下一代人丧失民族自信,即便他们知道曾经的华夏明很辉煌,但是他们依旧会选择活在当下,继续仰望外国明。

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环境教育就是,外国的东西就是好,月亮就是圆,所以他会把这种影响,当成一种理所当然。

把之前的客观事实,变成了主观事实,丧失民族独立性和自信性,变成依附性,这就是化入侵的最大阴谋。

让民族化产生自卑感。


第三百七十七章 文化自卑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TXT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