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登基改元  当个皇帝高兴一回

关灯 护眼 舒适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(1/3) 繁体版
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booktxt1.com/114874/9.html

九月初五晚,朱由校登基前一天,天公不作美,京城突然下起了大雨,给晚秋的北京带来了一丝丝凉意。

九月初六,五更,大雨带来的怀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,天气转为大晴,日一出,朱由校即与泰宁侯陈良弼、恭顺侯吴汝胤、驸马万炜、伯陈伟,分别率领官员祭告天坛、地坛、太庙、社稷坛。后又自己亲自祭告明光宗灵座,各礼完毕。已是上午七时。

此时晴空万里。朱由校以皇长子的身份,御太和殿,正式即皇帝位。文武百官行五拜三叩头礼。

群臣行礼之后,依照历朝惯例颁布即位诏书。每一位新登上宝座的皇帝,在太和殿举行登基仪式的同时,隆重发布即位诏书。文武百官先在太和殿前跪听诏书颁布,之后,出宫来到承天门前,站立在金水桥南北。诏书由仪卫官托在云盘上,从官举着黄盖,护送云盘出午门。诏书被安放在午门外事先停放着龙亭里,仪仗人员也候命在此。龙亭的外观和大小相当于一乘轿子。仪卫校尉抬着龙亭随着皇宫御仗,出午门、端门,然后沿着承天门(天安门)北面的阶梯送上承天门城楼。

宣诏官在承天门上庄重地宣读招书。之后诏书被放置在礼器中,由承天门徐徐地降下,象征皇帝的诏令从此通行海内。诏书由礼部官员恭敬地接下,仍放在龙亭里,然后恭敬地送到礼部.刻版印制,颁行到各省。(以上登基内容乃是剽窃拼接而成,惭愧)

诏书全文约四千六百余字(找不到内容了),内容与其父明光宗即位诏书内容相似,大赦天下,改元天启,以明年为天启元年。

朱由校坐在高高龙椅上听着即位诏书,这即位诏书当然不是朱由校所写,对于一个文盲来说怎么可能写这个,而且非但不是他写的,连看都没看过,只是王安有大概给他说了说内容。都是古文,朱由校根本听不懂,一阵烦闷,心想,这回皇帝是当上了,当皇帝还真是麻烦,从早上开始,就跟赶场似的一个一个地方跑,到了这文华殿又是一番折腾,早把朱由校的一丝好奇和向往给折腾的飞的不知道那去了。不过还是得打起精神,一旁掌管礼仪的太监还时不时提醒朱由校各种必须注意的细节。还真是麻烦,想那后世,管理十多亿人口的主席也就是简简单单就上任了,中国的礼仪之邦中的礼仪指的便是这些礼仪吧,朱由校又找到了一个需要改革的地方。

这时,诏书已经念完,登基仪式过后惯例是大朝会,文武百官又回到太和殿,举行朝会,朱由校早上至现在已是苦等半天,见终于开始,不由神色一正。

按照惯例,新皇登基以后又是一番歌功颂德,这时内阁首辅方从哲站了出来说道:“启禀皇上,微臣有本要奏。”

朱由校看的终于是来了些有意思的事情,刚刚还是郁闷不已的心情立刻好转,挥了挥手,说道:“方爱卿,念吧。”

方从哲顿了顿嗓子,开始说道:“皇上登基,举国上下,欣欣望治,连山河都以少有的激情,为皇上欢呼庆贺。九月初五,陕西巡抚上奏,浑浊不情的黄河水,已连续五日变清。于是全国官民共相引庆,说是太平有道天子”。

原来还是歌功颂德,拍马屁,余下的百官一听这个,当然又是立刻齐呼:“皇上英明神武,天降祥瑞,护佑皇上。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”。

拍马屁谁不喜欢,而且是上百号人一齐拍的马屁,朱由校听完心中一乐,连腰也挺的比平时直了少许。

刚刚高兴一把,朱由校当皇帝后第一个大考就来临。

由于明光宗在位仅一月,一年之内两位皇帝架崩,年号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了,这几日朝中大臣已是为这事争吵了几回,今日朱由校一登基,自然要把这个问题给推出来讨论了。

方从哲这时又说道:“皇上,先帝的年号如何安排还为解决,今日应速作决断,以免先帝遗憾泉下。”

这时一堆大臣开始了辩论会了,所谓的朝议就是这般模样,就着一件事大家各抒己见,好是热闹。于是大臣中有人建议取消泰昌元年,有人建议明年为泰昌元年,后年为天启元年,还有人建议取消万历四十八年。三种看法都是不恰当的,每个方案都要牺牲三个皇帝中的一个皇帝,显然都不可行。

这时礼科左给事中李若珪出来说道:“皇上登基,在先帝的年号之内,臣认为年号得改之。明年正月初一为皇上天启纪元开始,而今年八月初一至十二月,应该借给先帝,称为泰昌元年。

在中国帝王史上,封建皇帝有庙号,有年号。庙号,有时也称庙讳,是皇帝死后的名字,或代称。年号,是封建帝王为记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。它始于汉武帝。一旦没有年号,没有纪年,就表示着否定他的存在。同样,如果明光宗的泰昌纪年不存在,也就意味着在明代没有明光宗这个皇帝,没有泰昌这一朝。而这些都是违反历史的。

按照历代礼制,“未跨年不改元”。李若珪的改元之议提出以后,有人立即表示反对。

御史黄士彦说:“若中岁改元,使人君不得毕其数,嗣君不得正其初始日期,子义为不经。先帝即位一月,善政不胜书,未及改元,修史谁能隐之”。

而御史左光斗,则不同意黄士彦的说法。他根据唐代曾有“父子共有一年”的先例,赞成李若珪的建议说道:若今日之议,万历到四十八年,泰昌也有元年。史书上自


第六章 登基改元(1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